-
【纪念改革开放征文选登四】帘卷风细满庭芳
2019-01-08 14:11:09
当那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时候,我只是十几岁的懵懂动少年,一个身处祖国东北边疆农村的小女孩,真的谈不上什么政治嗅觉。不过,我自小就是个情感纤细敏感的孩子,父母的脸色总会是我心情的晴雨表。无论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骤降祥瑞,还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渐变温暖,几十年中,在母亲无数次今夕对比忆苦思甜的感念中,我零星的感受片段逐渐被缀玉连珠串成长长风铃,它晶莹剔透地悬挂在我记忆的门楣,每日叮咚作响,那是人世间最美的音韵,款款流淌。
总是庆幸,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但我更庆幸和欣慰的是我那苦难岁月中熬过大半生的母亲,她也赶上了这份幸运!
回忆像电影胶片,一幕幕徐徐展开。
母亲是从沈阳跟随父亲回老家黑龙江的,父亲是地主子弟,跟同事讲了讲三国就被弄成了政治问题。回到农村老家,我们家的成分依旧深受影响。盖房子要不到地基,哥哥当兵过不了政审,保送上大学也轮不上,哪怕村里这个名额空着浪费掉,而又尽管当时哥哥是我们村唯一的高中毕业生。我和姐姐在学校里也经常挨欺负,“地主崽子”是我们儿时的梦魇……
是改革开放,救我们于水深火热。那最初的恩泽,来自“淡化阶级斗争”。
没有了成分论束缚,母亲很快被镇政府计划生育办公室破格聘用。母亲是学医的,那次,我见她从箱子底儿翻出那本珍藏多年也尘封多年的中专毕业证,她轻轻地擦拭着擦拭着,封面是那么的鲜红。
没有了“地主子弟”的压抑,我和姐姐终于可以昂首挺胸轻松愉快地读书了。那一年,我初一,当了全校唯一的三好生,因为成绩最好;那一年,姐姐考上了大学;那一年,我当了校学生会主席、黑龙江省三好学生;那一年,我也顺利考上了大学;那一年,姐姐被评为他们系统二十七万人中唯一的“国家优秀科技拔尖人才”……摘掉了那顶沉重的帽子,从前心酸苦闷的各种阴霾,都被接踵而来的诸多快慰彻底更新。那是寒冬过后,春风吹进了我们这个农家小院。春风化雨,遂成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随后,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中,我们小家的经济建设也逐渐改观。
我曾笑谈,自己当年努力考学的目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可以赚钱孝顺父母,他们太清苦;另一个就是盼着工作后可以吃上大米白面。要知道,那时候的农家基本都是很清贫的,而我家更甚。别人家的孩子早早就辍学务农,而父母坚持供我们每个孩子读书,虽然当时尚无高考。我读书的时候,都到高中了,还只是一条裤子,大冬天穿着那条表姑给的肥大的淡青色裤子。一日三餐,食堂的伙食无非是(玉米面做的)大饼子、苞谷茬子、(只飘几枚菜叶)的白菜汤。说实话,我是向往好的生活,但并没觉得自己生活多苦,因为我看到父母比我们更苦更苦。尽管我们要起早贪黑地学习,但我从没看见过母亲睡觉,姐姐也有同感。夜晚,母亲总是在灯下(包括先前的油灯下)缝缝补补,清早,她做好饭又下田去了。及至后来母亲工作了,有了固定工资,可我和姐姐要同时读大学,于是母亲领工资的场景便是:去财务室领上那四十二元,立马揣着钱到马路对面的邮局,给每个闺女各汇二十元,汇费各一元,然后一分不剩……
母亲现在每月的退休金,也不过两三千元,但她的私人存款已有六位数,而且儿孙们还都争抢着给她钱。每每此时,她总是不由地感叹:“你说现在多好啊,要是从前,你们也如我过去那样困难,你说我这点工资发下来,僧多粥少,可怎么给你们分啊。”
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中,我无数听妈妈回忆那最困难的时候,她连给孩子作条内裤的旧布头都找不到。那种日子,没有盼头。她能想到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生产队的分红能供得上最最起码的开销,没有欠账。所以我那会劝慰妈妈说等我们长大了她会有存款的时候,她压根不信,确实是如她所说“做梦也没想到能有今天”。
母亲还没想到,当初给我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选择纺织机学院,就是觉得学纺织的将来不愁没衣服穿,可如今的我,即便没有从事纺织业,却是一柜子又一柜子穿不完的漂亮衣装。
还记得参加工作没几年,我女儿该上幼儿园了,公立的难入托,剩下的无非街坊大妈脏乱差的托儿所。我开始琢磨辞去工作,自己办个私立正规的幼儿学校,就跟家人商量。舅爷反对说:“孩子啊,好不容易考学才有的工作,咋说丢就丢呢,多可惜啊;再说国家不白培养你一回了吗。”母亲却说:“老爷子啊,这你就不知道了,改革开放了,国家现在支持个体经营,再说了,私人办教育也是好事。”于是,风生水起的日子里,我的幼儿学校有三百多孩子,每月的收入是原单位的几十倍。
姐姐的事业比我做得更好,农家的孩子,更知道回报父母。可惜我的父亲去世的早,没赶上在这大好的时代享享福,但记得父亲临终那几天,姐姐给他一大沓钱,老人家就那样欣喜地揣进自己上衣口袋,鼓鼓的,还不时地摸摸那鼓鼓的钱说:“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钱啊。我是可惜了,刚赶上好时代。但你们都过上了好日子,为父的走了也心安了。”
多希望父亲不要走得那么早啊,又怪怨这好日子怎么就没早一点来呢!
好在有母亲,她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这些年给我们家带来的富裕生活。
母亲今年八十六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耳聪目明。她游览过很多国内外名胜古迹,她可以在任何时候随心所欲地飞到任何一个儿孙身边。她享受着岁月阳光同时窃喜着存款数额的增长,她玩着平板电脑同时接收着孩子们快递来的孝心,她一边吆喝着衣服太多了都别再买了,一边又会穿上丝绸新装在地板上走秀,还要炫耀:“看这老太太有派吧。”
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不仅止于这般的衣食无忧。国家的繁荣富强,让我们有深深地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享受这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便利舒心的幸福感无时不在。
就说这高度发达的交通通讯吧,它能把母亲长长的思念,瞬间于手机屏幕上得到化解。现在,尽管孩子们都分居异地,但却好像一刻也没有和她分离。大家总在微信群里集体视频聊天逗趣,还常常喊她“老宝贝”。记得去年秋,哥哥在群里发了妈妈出游的照片——洒满阳光的路上,深红出浅黄的树旁,我的母亲正在仰望,她手里提着孙儿买给她的粉色水杯。那景致,美而暖。我忍不住把照片发到朋友圈,配诗曰 “高堂老母八十五,常忆劬劳半生苦。重阳佳节更寻兴,粉嫩提壶入时无?”
母亲现在跟哥哥生活,但无论她在谁家,大家都往那家跑,往往是刚刚走了那个就又来了这个,毕竟交通便利吗。母亲八十岁生日的时候,我们给她办了个隆重的庆祝仪式,孩子们从四面八方乘高铁、坐飞机,开汽车,包括她刚刚几岁的重孙子,都赶来为她祝寿。
每到开心幸福的时候,特别是这种被浓浓亲情所环绕的时候,母亲一定要感慨的。感慨今昔生活的巨变。是那种,守得云开见日出快慰。生日那次,待返程的孩子们一一报告平安到家之后,母亲又一次和我拉开话匣,说现在的便利和从前的不易,说她和她的母亲因为相隔千里几十年不得相见的过往,说他们那些思念的痛……我看到母亲眼里泛着泪光。片刻的静默之后,母亲若有掩饰地起身,走向窗边,抬头看看远天,又低头看看庭院,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小区这么多的花开了啊?”我笑着接茬“那是。走着走着花就开了,这正所谓帘卷风细满庭芳吗。”